【送东阳马生序翻译】《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宋濂写给同乡后学马君则的一篇赠序,旨在通过自身求学经历的叙述,勉励后学勤奋学习、不畏艰难。文章语言朴实,情感真挚,体现了作者对后辈的关怀与期望。
一、原文与翻译总结
以下为《送东阳马生序》的原文及简要翻译总结:
| 原文 | 翻译 |
| 余幼时即嗜学。 | 我小时候就特别爱好读书。 |
|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 因为家里贫穷,没有书可以看,常常向有书的人家借来抄写,亲手抄写,计算好日期归还。 |
|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 天气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都结冰了,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展,但我不敢懈怠。 |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 因此人们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因此得以广泛阅读各种书籍。 |
|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 成年后,更加仰慕圣贤的道理。 |
|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 又担心没有大师名人可以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之外,向当地的前辈请教经义。 |
|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 那位前辈德高望重,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从未稍微降低语气或脸色。 |
|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 我站在他身边,提出疑问,询问道理,低头侧耳请教;有时遇到他训斥,我的态度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反驳。 |
|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等他心情好了,又去请教。 |
|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 所以我虽然愚笨,最终还是学到了一些东西。 |
|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 当我跟随老师学习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在深山大谷中行走,严冬寒风,大雪积了数尺,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也不知道。 |
|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 到了住所,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用热水给我洗浴,用被子裹住,很久才暖和过来。 |
|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 住在旅馆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享用。 |
|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 同学们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装饰精美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刀,右边带着香囊,光彩照人,像神仙一样;而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之意。 |
|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因为内心有足够的快乐,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
|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 我求学的勤奋和艰难就是这样。 |
|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 现在你们在太学读书,朝廷每天供应粮食,父母每年送来衣服,不用担心饥饿和寒冷; |
|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 | 坐在宽敞的大厅里读书,没有奔波劳累之苦; |
|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 有司业、博士作为老师,没有提问不回答、请求不满足的情况; |
|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 凡是应该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不需要像我那样亲自抄写,向别人借来看。 |
|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 如果学业不精通,品德没有成就,不是因为天资低下,而是因为心思不如我专注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错吗? |
二、总结
《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富有教育意义的文章,作者通过讲述自己年少时的艰苦求学经历,表达了对后学的深切期望。文中强调了“勤奋”、“专注”和“坚持”的重要性,同时也对比了当时与现代学子的学习条件,提醒后人珍惜当下,努力进取。
| 内容要点 | 简要说明 |
| 求学精神 | 勤奋刻苦,不畏艰难 |
| 学习环境 | 早期条件艰苦,后期改善 |
| 对比手法 | 通过自身经历与当代学子对比 |
| 教育意义 | 强调专注与毅力的重要性 |
| 作者态度 | 真诚恳切,充满鼓励 |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不仅了解了古代学子的求学之路,也从中获得了深刻的启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勤奋与坚持始终是成功的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