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求仁得仁又何怨乎】“求仁得仁又何怨乎”出自《论语·述而》。原文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但这句话的完整表达是后人引申而来,常被用来表达一种人生境界:追求仁爱,最终得到了仁爱,又有什么可抱怨的呢?它体现了儒家对道德修养和人生理想的追求。
这句话的核心思想在于强调一个人如果以仁为志向,努力践行仁德,那么即使最终结果不如意,也无怨无悔。这是一种超脱世俗得失、注重内在修养的态度。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表达了儒家对仁爱精神的执着追求。一个人若以仁为志,坚持行善积德,即便遭遇挫折或不被理解,也不应感到遗憾或不满。这种态度体现了一种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强调内心的满足与道德的自我实现。
表格说明: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论语·述而》(引申自孔子思想) |
原文 |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原句未直接出现) |
含义 | 追求仁爱,最终得到仁爱,无怨无悔 |
核心思想 | 强调道德修养与内心满足,超越外在得失 |
精神内涵 | 儒家提倡的仁者情怀,重视内在人格的完善 |
现代意义 | 鼓励人们坚守道德理想,不因现实挫折而动摇 |
适用对象 | 有理想、重道德的人群,尤其适用于教育与个人修养 |
通过“求仁得仁又何怨乎”,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于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它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肯定,也是对社会和谐的期许。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与功利的社会中,这句话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