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毫之末诗句是什么】“秋毫之末”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极其微小的事物。这个词语最早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原文为:“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意思是:眼睛明亮可以看清秋天鸟兽的细毛末端,却看不见一车柴火。这句话用以比喻人只看到细微之处,却忽视了更大的问题。
虽然“秋毫之末”本身并不是一首诗中的句子,但它在古诗文中被多次引用和化用,成为诗人表达细腻观察、哲理思考的重要意象。
“秋毫之末”并非直接出自某一句诗,而是源自《孟子》的典故,后被文人广泛引用。它象征着极小的细节,也常用于表达对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在诗歌中,“秋毫之末”常与自然景物、人生哲理相结合,体现作者对世界细微之处的关注与感悟。
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出处 | 《孟子·梁惠王上》 |
原文 |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
含义 | 形容极小的事物;也比喻只注意细节,忽略整体 |
诗词引用情况 | 非直接诗句,但常被文人化用 |
文学意义 | 体现细腻观察、哲理思考 |
常见使用场景 | 议论文、散文、诗歌中描写细节或反思现象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秋毫之末”虽非诗句,但在文学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它提醒我们既要关注细节,也要有宏观视野,避免因小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