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鸟尽,良弓藏】“飞鸟尽,良弓藏”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原句为:“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句话形象地表达了功成之后,功臣往往被抛弃或遭到清算的现实。在历史长河中,这一现象屡见不鲜,许多英雄人物在完成使命后,最终未能善终。
一、含义总结
“飞鸟尽,良弓藏”比喻在目标达成之后,原本重要的工具或人才被弃置不用,甚至遭到打击。这种现象常出现在政治斗争激烈、权力更迭频繁的历史时期,尤其是君主与臣子之间的关系中。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
原文 | “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
含义 | 功成之后,功臣遭弃或被杀 |
常见场景 | 政治斗争、权力更替、帝王心术 |
背后逻辑 | 权力集中、利益分配、信任危机 |
二、历史案例分析
人物 | 国家/朝代 | 事迹 | 结局 | 是否符合“飞鸟尽,良弓藏” |
范蠡 | 春秋·越国 | 辅佐勾践复国 | 退隐江湖 | ✅ |
文种 | 春秋·越国 | 协助勾践灭吴 | 被赐死 | ✅ |
韩信 | 汉朝 | 助刘邦打天下 | 被吕后诛杀 | ✅ |
岳飞 | 宋朝 | 抗金名将 | 被秦桧陷害致死 | ✅ |
朱元璋 | 明朝 | 建立明朝 | 清除功臣(如胡惟庸案) | ✅ |
三、现实意义
“飞鸟尽,良弓藏”不仅是古代政治的缩影,也反映了人性中的复杂性:权力的争夺、利益的冲突、信任的脆弱。它提醒人们,在取得成功之后,更要保持清醒,避免因功高震主而陷入困境。
同时,这也是一种警示:在任何组织或系统中,资源和人才的使用应有长远规划,不能只图一时之利而忽视后续风险。
四、结语
“飞鸟尽,良弓藏”虽是古语,却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它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人性和权力关系的深刻洞察。在现代社会,虽然制度更加完善,但类似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因此,理解并警惕这一规律,有助于我们在不同环境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