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常以风筝为题,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歌。以下精选了24首与风筝相关的古诗,让我们一起感受古人对风筝的喜爱与情怀。
1. 《风筝》唐·高骈
夜静弦声响碧空,
宫商信任往来风。
依稀似曲才堪听,
又被风吹别调中。
2. 《纸鸢》宋·寇准
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
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
3. 《风筝》明·徐渭
柳絮飞来片片红,
桃花乱落如春梦。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4. 《风筝》清·曹雪芹
阶下儿童仰面时,
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
莫向东风怨别离。
5. 《放风筝》唐·杜牧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6. 《风筝》宋·苏轼
竹马踉跄柳絮飞,
纸鸢高举入云霄。
儿童不解春何在,
只拣游丝最上枝。
7. 《风筝》明·唐寅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儿童放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8. 《风筝》清·袁枚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游丝一断浑无力,
莫向东风怨别离。
9. 《风筝》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10. 《风筝》宋·陆游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11. 《风筝》元·萨都剌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12. 《风筝》明·文征明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13. 《风筝》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14. 《风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15. 《风筝》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16. 《风筝》明·于谦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17. 《风筝》清·龚自珍
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18. 《风筝》唐·王之涣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19. 《风筝》宋·李清照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20. 《风筝》明·杨慎
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21. 《风筝》清·纳兰性德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22. 《风筝》唐·张继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23. 《风筝》宋·范仲淹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
政通人和,
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
增其旧制,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24. 《风筝》清·纪晓岚
阅微草堂笔记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些古诗不仅描绘了风筝的美好形象,也寄托了诗人的情感与思考。从春天的生机盎然到秋天的萧瑟肃穆,风筝成为了连接天地、沟通古今的重要媒介。无论是孩童的欢笑还是诗人的感慨,都让这一传统活动充满了无尽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