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前踬后意思跋前踬后的含义】“跋前踬后”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诗经·小雅·正月》:“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后来在《左传》中也有类似表达,形容人进退两难、处境艰难的状态。
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在做事时前后受困,进退维谷,难以抉择。它不仅描述了外在的困境,也反映了内心的焦虑与不安。
一、成语解释
词语 | 含义 |
跋前 | 指向前走时脚踩到前面的障碍物,比喻前进时遇到阻碍。 |
踬后 | 指向后退时又踩到后面的障碍物,比喻后退时也受阻。 |
跋前踬后 | 形容进退都受到阻碍,处境艰难,无法顺利前行或后退。 |
二、出处与演变
出处 | 原文 | 解释 |
《诗经·小雅·正月》 | “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 | 表达对天地敬畏之情,后引申为行动受限。 |
《左传·僖公十五年》 | “今民皆曰:‘予既溺于酒,予又欲酒。’” | 引用“跋前疐后”来形容行为失当、进退两难。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在困境中左右为难、难以抉择。 | —— |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词语 |
近义词 | 进退维谷、左右为难、举步维艰 |
反义词 | 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
四、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工作中 | 他面对两个选择,真是跋前踬后,不知该如何是好。 |
生活中 | 家庭矛盾让她感到跋前踬后,无法轻松应对。 |
学习中 | 面对复杂的考试题目,他一时之间跋前踬后,难以下手。 |
五、总结
“跋前踬后”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表达了人在面对困境时的无奈与挣扎。它不仅仅是一种状态的描述,更是一种心理的写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类似的境况,学会冷静分析、理性判断,才能走出“跋前踬后”的困境。
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来源、含义及使用方式,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