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啼血是什么意思?】“杜鹃啼血”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文学作品中,用来表达悲伤、哀怨或极度的痛苦情绪。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传说和诗歌,具有浓厚的文化意蕴。
一、成语释义
词语 | 含义 |
杜鹃 | 一种鸟类,也称“子规”,叫声凄厉,常被用来象征哀愁。 |
啼血 | 指杜鹃鸟在啼叫时,因情绪激动而流血,比喻极度的悲伤或痛苦。 |
整体含义:形容极度的悲伤、哀怨或心酸,常用于表达对往事的怀念或对命运的不满。
二、出处与典故
出处 | 内容简介 |
《庄子·齐物论》 | 虽未直接提及“杜鹃啼血”,但有“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的描写,暗示生命短暂、情感深沉。 |
唐代诗人李贺《湘妃》诗 | “湘妃泪尽竹痕斑,杜宇啼血春江暖。”用杜鹃啼血来寄托哀思。 |
宋代陆游《夜闻水车》 | “杜鹃啼血旧吴宫,落日西风满地红。”借杜鹃啼血表达对故国的思念。 |
这些诗词中,“杜鹃啼血”多用来表达对逝去美好时光的追忆,或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三、现代使用场景
场景 | 使用示例 |
文学创作 | “他望着远方,仿佛听见了杜鹃啼血的声音,心中一阵酸楚。” |
情感表达 | “她的心早已被伤透,就像杜鹃啼血一样,再也无法愈合。” |
影视作品 | 在古装剧中,常用来渲染悲情氛围,如爱情悲剧、家国离乱等。 |
四、相关成语与诗句
成语/诗句 | 出处 | 含义 |
望帝啼鹃 | 《华阳国志》 | 古蜀国君主望帝化为杜鹃,常以悲鸣表达对国家的忧虑。 |
杜宇声声 | —— | 杜鹃的叫声,常被用来表达哀怨之情。 |
血泪斑斑 | —— | 形容极度的悲伤,与“杜鹃啼血”意境相似。 |
五、总结
“杜鹃啼血”不仅是对一种自然现象的描述,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古人对生命、情感和命运的深刻思考。它常用于文学、影视、艺术等领域,传达出一种深沉而悲怆的情感色彩。
项目 | 内容 |
含义 | 形容极度的悲伤、哀怨或痛苦 |
出处 | 多见于古代诗词,如李贺、陆游等人的作品 |
现代用法 | 文学、影视、情感表达中常用 |
相关意象 | 杜鹃、血泪、哀鸣、悲情等 |
文化意义 | 表达对人生无常、情感深沉的感悟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杜鹃啼血”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情感的象征,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生命与情感的细腻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