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前的生活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穷。他年过半百仍屡试不第,家徒四壁,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维持。他的岳父胡屠户不仅瞧不起他,还时常羞辱他。然而,范进并未放弃科举之路,因为他相信通过考试可以改变命运。终于,在一次乡试中,范进考中举人,这一消息让他喜极而疯。这一情节既讽刺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精神压迫,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功名利禄的狂热追求。
相比之下,周进的经历则更加悲凉。他年迈时仍未考取功名,生活困顿不堪。有一次,他来到一所贡院参观,看到那些象征荣耀的号板,不禁悲从中来,跪地痛哭。这种情感爆发源于他对科举制度深深的失望与无奈。最终,在一位富商的帮助下,周进得以进入学馆教书,并在后来的考试中高中进士,官至御史。然而,他的成功并非完全归功于个人才华,而是依赖于外界的帮助。这进一步凸显了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性。
范进与周进的故事共同构成了《儒林外史》中关于科举制度的批判篇章。两人虽结局不同,但都体现了封建社会对知识分子的残酷考验。作者吴敬梓通过这两个角色,表达了对科举制度的深刻反思,同时也对那些为追求功名而不择手段的人进行了无情揭露。这些故事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提醒我们要理性看待功名利禄,珍惜当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