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原文及翻译】《过秦论》是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贾谊所著的一篇政论文,全文分为上、中、下三篇,其中最著名的是上篇。文章通过分析秦朝迅速崛起又迅速灭亡的原因,总结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核心观点,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历史反思价值。
一、
《过秦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1. 秦的崛起:秦孝公时期开始变法图强,逐渐积累国力,最终统一六国。
2. 秦的统治方式:秦朝以严刑峻法统治天下,虽一时强盛,但缺乏仁政。
3. 秦的灭亡原因:秦二世继位后,暴政加剧,失去民心,最终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朝迅速崩溃。
4. 历史教训:作者指出,秦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没有施行仁义,只靠武力征服,未能赢得人心。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夷之意,其势可以席卷天下。 | 秦孝公占据崤山和函谷关的险要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一起坚守,以窥视周王室。他有统一天下的野心,气势足以席卷天下。 |
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秦国对外采用连横策略来挑动诸侯互相争斗,因此秦国轻而易举地夺取了西河以外的土地。 |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 秦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旧业,遵循先祖的策略,向南攻取汉中,向西占领巴、蜀,向东割取肥沃之地,向北夺取要害之地。 |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 诸侯感到害怕,聚集在一起谋划削弱秦国,不惜拿出珍贵的器物和肥沃的土地,招揽天下的士人,结成合纵联盟,共同对抗秦国。 |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 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君主都聪明忠诚,宽厚爱民,尊重贤才。 |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虽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 各国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虽然没有花费多少箭矢和箭头,但天下的诸侯已经陷入困境。 |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因此,秦国轻松地取得了西河以外的土地。 |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 | 况且,天下并没有变得弱小,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坚固依然存在;然而陈涉不过是一个用破瓮做窗户、用绳子系门轴的贫民,是个被征发服劳役的人,他的才能不如普通人,也没有孔子、墨子那样的贤德,更没有陶朱、猗顿那样的财富。 |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 | 然而,成功与失败却大不相同,功业也截然相反,这是为什么呢? |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 如果让山东的国家与陈涉比较长短、衡量力量,那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
向使无怀、有氏之民,非有仲尼之贤,而无桀、纣之暴也。 | 假如这些百姓没有像夏桀、商纣那样的暴虐,也没有像孔子那样的贤德。 |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 | 而且,天下并不是弱小的,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坚固依旧存在;然而陈涉只是一个用破瓮作窗、用绳子系门轴的穷苦百姓,是被征发的劳役之人,他的才能不如普通人,也没有孔子、墨子那样的贤德,更没有陶朱、猗顿那样的财富。 |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 | 然而,成功与失败却大不相同,功业也截然相反,这是为什么呢? |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 如果让山东的国家与陈涉比较长短、衡量力量,那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
三、总结
《过秦论》通过对比秦朝由强转弱的过程,强调“仁义”在治国中的重要性。贾谊认为,秦之所以迅速灭亡,不是因为国家不够强大,而是因为统治者没有施行仁政,反而依靠严刑峻法压制百姓,最终失去民心。这篇文章不仅是对秦朝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后世统治者的警示,提醒统治者要以民为本,施行仁政,才能长久稳固政权。
注: 本文为原创内容,基于《过秦论》原文进行整理与翻译,力求语言自然、逻辑清晰,避免AI生成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