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庙堂之高则忧民出自哪首诗】“居庙堂之高则忧民”这句话,常被用来表达士大夫在高位时应心系百姓、关心民生的儒家思想。它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古诗,而是源于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
虽然“居庙堂之高则忧民”不是原文中的完整句子,但它与《岳阳楼记》的思想一脉相承,是后人对范仲淹思想的一种提炼和概括。
“居庙堂之高则忧民”这句话虽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古诗,但其思想根源可以追溯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该文通过描写洞庭湖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强调士大夫应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这种精神后来被简化为“居庙堂之高则忧民”,成为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追求。
表格对比: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范仲淹《岳阳楼记》 |
原文句子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精神内涵 | 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 |
后世引用 | “居庙堂之高则忧民”是对原文精神的提炼 |
文学地位 | 中国古典散文中的经典之作 |
作者 | 范仲淹(北宋)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居庙堂之高则忧民”虽然不是原诗中的句子,但它是对范仲淹思想的高度概括,体现了中国古代士人关注民生、心系天下的精神风貌。